最幕影业:国产医疗剧以诙谐手法破题,内容上专业与温度并存
(资料图)
由于行业的特殊性,医疗题材一直是市场上公认的“创作壁垒”比较高的题材,近年来,“叫好又叫座”的医疗剧虽陆续出现,但在庞大影视剧市场上这类题材仍占少数。
而近期在播的剧集《后浪》,以“中医”作为题材,则进一步拓宽了国产医疗剧的创作视角。该剧并不描绘苦大仇深的疑难杂症,也没有毫无人情味的严肃说教,而是用温暖且颇具喜感的笔触表现中医文化代代相传的使命感。
虽然纵向而观,今年并非国产医疗剧的“大年”,但是总体质量的稳定,无疑会为国产医疗剧提振信心,有利于同题材作品进一步发展。
1、医疗剧正走向专业化、细分化内容表达上更加轻松年轻化
医疗题材作为职业剧的重要分支,在海外早已是相当成熟稳定的剧种。但是国内医疗剧起步较晚,开先河者是2001年播出的《永不放弃》。
此后多年,国产医疗剧虽不乏7分左右的佳作,但当观众从职业剧视角去审视医疗剧时,关于医疗剧是否为披皮恋爱剧、剧集职业部分的内容真实还是悬浮,向来争议不断。
直到2019年开始,香港医疗剧再次发力,接连推出《白色强人》《星空下的仁医》《On Call 36小时》等高分佳作。
而内地医疗剧集的发展,是随着《埃博拉前线》《脑海深处》两部高口碑的播出,让观众对于该题材重新提振了信心。
今年刚刚播出的《后浪》也给了观众很多新鲜感。它不像很多医疗剧一样,聚焦于医院中的疑难杂症与工作日常;也不像常规的职场剧一样,将主视角框定在年轻人的身上。它花开两朵,既写老中医的沉稳专业,也写年轻中医的朝气蓬勃;写老一辈中医对中医文化的尊崇和信仰,也写年轻一辈从被“套路”到自发学中医的转变。
除此以外,对于聚焦某一行业的都市剧来说,职业常识与规范是叙事的基础,而故事的核心,在于对行业精神内涵的真实演绎。
这一点在医疗剧的呈现上尤为明显。然而我国独特的社会医疗现状,也为这类作品提供了更具时代色彩与特殊价值的表达基础。例如《亲爱的生命》中所呈现的大量真实细节,才让这个故事真正具有可信力。剧中为了展现不同情况孕妇的病症及生产状态,拍摄过程中,对于演员的疼痛展现、心电图脑电图B超等检查单素材,以及每一个检验的结果,全部都要求保证正确。
当下的国产医疗剧也正在走向细分化,更具广泛的社会价值。例如在《谢谢你医生》中,也看到了职业剧的更多可能,剧中男女主的故事围绕着“人学”和“医学”这两个问题展开,从简单的治病救人,到医学伦理的探讨。
2、视角与命题也在不断拓维加入青春化、喜剧色彩元素
早期的医疗剧以呈现医学的崇高性、医德为侧重点,在科普医疗领域专业知识的同时,对于医患关系的讨论更是其意义所在,代表剧集如《医者仁心》《心术》等。
而之后的作品则开始对主角的个性化雕琢花样百出,所探讨的医疗相关话题也在不断拓维。例如2013年《到爱的距离》以“医疗改革”命题讨论医生的职业理想,院长凌远不再是温和呵护病人的形象,反之,他对于医患关系的理念是“坚决反对医生向病人投入不必要的热情。”
类型发展的过程中,医疗剧逐渐向医生身份的不同科室、不同群体分支,也在努力追随社会议题进行创作。
与此同时一部剧集若想要好看,也离不开喜剧元素的加持。尤其是作为题材严肃的电视剧,很难在年轻受众圈层中打开市场,那么加入一些青春化、喜剧色彩的元素,才能让更多年轻受众喜欢,更能达到在年轻人中传播文化的目的。
例如《后浪》的喜剧担当孙头头,当她得知自己莫名其妙地成为了传承人之后,便突然假装傲慢地坐地起价;遇到曾经结过梁子的任天真时,便以师爷的架子戏称他是“孙子”等等。
不难看出,如今在医疗题材剧集不仅在专业性上更进一步,也正在向深度和行业价值上开拓,如今的医疗题材更加具有社会性和典型性,不再是单纯的对行业的赞美、对医生辛苦的刻画,而是将最真实的医患关系展现出来,凸显人性,人物更加真实立体,也更具人文关怀,以贴近现实的创作手法来体现其社会价值。
关键词: